鴨稻共育生態(tài)種養(yǎng)技術要點發(fā)表時間:2022-07-14 14:49作者:宮照鑫來源:北大荒融媒體 稻鴨共育是指將雛鴨放入稻田中,鴨子會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。同時,鴨子的運動也會刺激水稻生長,增加水中的含氧量,鴨糞便還能作為肥料。稻田為鴨子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日?;顒訄鏊?,這樣一種稻鴨相互促進的體系叫做稻鴨共育。那么,稻鴨共育要點是什么?如何實現(xiàn)這種稻鴨共育的生態(tài)種養(yǎng)技術? 1、種鴨選擇。不宜選擇體型較大的肉食鴨,應選擇成鴨重量在兩公斤左右、抗逆性強的本地鴨和專用鴨,主要以條鴨和麻鴨為主。該品種抗病性強、田間生長快、肉質鮮嫩、口感較好、存活率高。 2、種蛋孵化。秧后水稻活棵即可放入苗鴨,苗鴨一般為7~15天的雛鴨。因此,在確定栽秧日期、放鴨日期后向前倒推35天,即可孵化種蛋。 3、雛鴨馴水。孵化出雛后7~10天就可馴水,馴水池的水應保持清潔和適宜的溫度,合理分群飼養(yǎng),建立良好的人鴨關系。雛鴨馴水應早馴水、馴好水,達到在水中運動嬉戲活潑自如、水不沾毛狀態(tài),以便雛鴨盡早順利放入稻田。 4、加高田埂。為適應稻田養(yǎng)鴨的要求,需搭建初放區(qū),將田埂適當加高,可在整田后水稻栽插前搭高20~30厘米、寬60~80厘米的田埂。加高加固田埂有利于稻田儲水、灌水,保持田面有一定的水層,有利于發(fā)揮役鴨的中耕、除草、刺激、渾水的作用。鴨子初放入稻田時,需有一個適應過程,不宜讓雛鴨滿田跑,應讓雛鴨先在初放區(qū)生活1~2天。 5、建立棚舍。鴨子初放入稻田時,身上僅著絨毛,還不能長時間待在水中。為避免白天強光直射和暴雨襲擊,需在池埂或稻池邊的空地上蓋一個小型鴨棚,鴨棚宜坐北朝南、能避風雨、方便飼喂和休息。每10只鴨需要1平方米的面積,且棚底用木板等鋪地,防止鴨睡在地上得病,棚四周和頂部用塑料布封嚴,防止棚舍進雨。同時,在稻田四周設置圍欄,圍欄通常用鐵絲網或塑料網圍成,圍欄每隔兩米插小竹竿支撐,圍孔以1~2厘米寬為宜,網高60~80厘米,用田塊進行分隔,既能防止鴨子離開稻田,確保共作的效果,又能防御天敵,保護鴨子。 6、放鴨時間。插秧緩苗后即可放鴨,但放鴨的時間不宜過早。水稻栽插后7~10天(即水稻返青后)雜草第一萌發(fā)高峰期放入鴨子,最遲不超過10天;將孵化10~15天的雛鴨(雌雄混合)放入稻田,控草效果較好。北方地區(qū)由于春季氣候寒冷,幼鴨對低溫敏感,抗逆能力差。因此,為了保證幼鴨的成活率,孵鴨應在30天以上才能放鴨。一般以晴天上午9點~10點放鴨為宜,如遇雨天可適當推后1~2天。 7、放養(yǎng)密度。一般為每畝15~20只或8~12只,密度過大,需補給飼料:過小,會造成稻田飼料資源的浪費,無法達到最佳的除草、除蟲效果。 8、田間喂養(yǎng)。役鴨放入稻田后,為充分發(fā)揮其除草、除蟲、松土、施肥和刺激水稻生長的作用,原則上以自由采食為主。當鴨子在稻田內進食不足時,可適當進行人工補食。 9、收鴨時間。出穗后灌漿初期收鴨,防止鴨吃稻穗,損失糧食產量。鴨在稻田生長時間約為50天左右,成鴨一般可長成兩公斤。 |
推薦關注 推薦關注 副標題 明星產品
|